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京堰對口協作?| 鄖陽區白龍廟大橋:一橋飛渡變通途 架通“幸福路”

時間:2023-10-16 14:21    來源:秦楚網  字體:  打印  播報

開欄語:2013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方案》,開啟北京十堰對口協作的大幕。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一庫碧水把十堰與北京緊緊相連,兩地以水為媒、因水結緣,成為共飲一庫碧水的親密一家人和攜手保水質謀發展的事業同路人。

今年是對口協作工作10周年,截至2023年5月底,北京市對十堰累計投入協作資金20.25億元,實施項目557個,幫助十堰引進產業合作項目52個。即日起,十堰晚報秦楚網將推出《京堰對口協作項目建設巡禮》欄目,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對口協作項目進行全方位展示。

秦楚網-十堰頭條訊 記者 冰客 特約記者 李尚菲 通訊員 陳曉 凌利鋒 報道:深秋時節,稻菽飄香,瓜果喜人,鄖陽區譚山鎮白龍廟大橋上,一輛輛農用車運載著瓜果、水稻豆類等農作物及農特產品,從橋上來往穿梭,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臉上。從橋上走過的村民個個喜氣洋洋,無不流露出對大橋建成通車后交通便利的喜悅。京堰對口協作項目——白龍廟大橋建成通車后,當地村民切實享受到了道路暢通帶來的實惠,致富奔小康的熱情和信心也成倍增加。

京堰協作變“瓶頸”為“坦途”

白龍廟村處于鄖陽區譚山鎮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核心,版圖面積7.8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民小組572戶2100人。轄區內有滔河清流穿村而過,土地肥沃、灌溉條件良好,但群山連綿、河流阻斷,交通成為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的重要“瓶頸”。

譚山鎮白龍廟村和賈坑村相隔一條滔河,如果要從白龍廟村到譚山集鎮,必須要過滔河,還要再經過賈坑村。滔河上沒有橋,只有村民們搭設的石頭踏步或用樹桿木棒支起的簡易獨木橋,村民們肩挑背馱農特產品到集鎮上售賣,過河很不穩當,落水事件時有發生。若遇洪水,只能望河興嘆,搭建便民橋成為村民迫切的期待。

“2018年,沒建大橋以前,這條滔河困擾著白龍廟村2000多位村民以及譚山鎮一河兩岸四個村村民的出行,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也包括學生上學。”白龍廟村黨支部書記常根章如是感慨。

談起滔河給大家生活帶來的不便,鄖陽區譚山鎮白龍廟村五組村民陳建軍深有感觸,陳建軍家有四口人,兩個孩子,由于門前這條河,要到譚山集鎮去辦事或銷售農特產品十分不便。他也曾有過開商店的計劃,但先要過河渡水,經過賈坑村才能到譚山集鎮進貨,待將貨物運到河邊時,還要一件一件扛過河,再肩挑背馱弄回村里,進一次貨至少需要一天時間,交通不便阻斷了他開商店的夢想。權衡再三,他只好到十堰城區找了份送快遞的營生,掙些收入補貼家用,卻照顧不了家庭。

來自鄖陽區發改局的數字顯示,白龍廟大橋項目于2017年12月31日開工,項目總投資1350萬元,全部使用對口協作援助資金建設。大橋總長473米,其中橋梁總長187米(跨30米),兩岸連接線286米,橋梁寬12米。

2019年5月1日,白龍廟大橋順利建成通車。當天,村民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甚至通過電話告知在外打工的鄉鄰這一喜訊盛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大橋成為鄉村振興致富橋

白龍廟大橋建成通車后,2019年底,陳建軍便立即回到村里,去實現他當初打算開一家商店的夢想。陳建軍送快遞時就會騎摩托車,現在時常騎著摩托車從白龍廟大橋上經過,前往譚山集鎮進貨。

“我現在去進貨,兩個小時就可來回,橋通了,方便多了。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回想過去,陳建軍一臉高興?,F在他在家里開起了小商店,既照顧了家庭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每年商店還能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再加上種地及農副產品的收入,遠比在外打工要強得多。

對白龍廟大橋建成通車后的便利,感受最深的不僅是陳建軍。

“大橋建成后,我們的油菜籽、花生、雞蛋、芝麻等農特產品,都可以用摩托車或農用車經過白龍廟大橋直接拉到譚山集鎮上賣,不用再肩挑背馱地去走石踏步或樹棒子橋過河了。”騎著摩托車馱著一袋油菜籽正從白龍廟大橋上經過,準備前往譚山集鎮上去打菜籽油的村民潘龍夏,高興地對記者說,“受益的不僅僅是我們,還有和我們譚山鎮緊挨著的白桑關鎮鄭家埡村、梅子營村,那里的村民離白桑關鎮集鎮遠,離譚山鎮集鎮近,他們也會從這橋上經過,這座橋極大方便了我們的出行和生產生活。”

“白龍廟大橋的建成通車,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涉及到譚山鎮一河兩岸四個村,給村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讓村民們的農特產品通過這座便利交通的橋運送出去。同時白龍廟村還招商引進了3家企業,一家是汽車座套廠,一家是紅薯育苗產業,另一家是紅薯水晶粉加工,這些企業給村民帶來了就近務工的便利和農特產品銷售的收入。這座大橋建成通車以后,村民的精神面貌和鄉村基礎設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白龍廟村黨支部書記常根章感慨萬千地說。

一橋連通兩鎮七村萬民心

“這一座橋連通了兩鎮七村,緩解了萬名群眾行路難,這是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更是鎮域經濟的發展橋。自該項目建成交付使用后,譚山鎮白龍廟村、賈坑村、柴灣村和白桑關鎮鄭家埡村、梅子營村等由各自分散到緊密連接,讓附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群眾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農特產品從這里走出深山,鄉鎮集鎮空間和發展格局進一步拉開,鎮域經濟崛起有了堅持穩固的支撐。”譚山鎮鎮長李陽介紹,“一橋連通產業發展,打通農產品運輸最后一公里。依托寬闊的白龍廟大橋和橋頭廣場,區位優勢明顯的關橋嶺安置點,成為集鎮及周邊村組群眾散步活動的好去處,也成為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

據介紹,白龍廟大橋建成通車后,2020年,譚山鎮村民們自發組織的新年團購年貨活動,聚齊了陜西、河南等周邊外省縣市區的農副土特產品前來參展銷售,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采購,交易額達20萬元。交通便利,土質肥沃的河灘,也乘著東風,發展特色產業紅薯深加工,該鎮引進了鄂魯粉絲在白龍廟村建設高標準紅薯育苗基地100畝,新建紅薯深加工車間,帶動全鎮發展萬畝紅薯,全力打造粉條、粉絲、薯片薯干、膨化食品加工全產業鏈田園綜合體。

一橋連通鄉風文明,打造高質量美麗鄉村。人員聚集了,產業興旺了,精神文明也更富足了。白龍廟廣場的籃球場館、休閑健身設備、廣場舞場地、兒童游樂設施吸引了全鎮人民休閑娛樂。今年,十堰市第七屆運動會群眾體育類職工組籃球鄖陽區選拔賽暨鄖陽區“綠道農業杯”夏季籃球聯賽在白龍廟村舉辦,更是打造了一場全民參與的鄉村盛宴。   

小積分推動村莊煥新顏。白龍廟大橋建成通車后,白龍廟村將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條款寫進村規民約,利用積分兌換模式,促進垃圾分類回收,讓群眾“拎著垃圾兌換商品”,開展環境衛生月月評、季季獎活動,逐步實現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讓“小積分”發揮“大作用”,用“小垃圾”兌換“大文明”。

一橋一風景,俯瞰白龍廟大橋,連通的不僅僅是滔河兩岸兩鎮七村萬民的心,更是將兩岸整齊劃一的靚麗村舍連成了一道秀美的風景和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

( 責任編輯:封榮娟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热AV东京热热AV东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