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縣官渡鎮桃園村自主經營的武陵峽風景區。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1600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落筆寫下《桃花源記》,給世人留下無限遐想 。
1600多年后,記者一行溯源而上,沿著千古文字的足跡,感受今日“武陵人”譜寫的“新桃花源記” 。
一個深藏在世人心中的理想秘境
初秋,帶著《桃花源記》尋訪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者一行來到了竹山縣官渡鎮 。
驢頭峽由驢頭山和松樹嶺對峙而成 。 驢頭山海拔1470米,松樹嶺海拔1205米,峽谷全長5公里,平均寬度約50米 。
船是進出“桃花源”最為便捷的交通工具。
車行至谷底,前面一片寬闊的水面 。 棄車登船,船身劃起一道白色的波浪,水花濺在身上,清涼、愜意 。 兩岸山峰聳立,綠蔭蔽天,抬起頭,山頂在云層里若隱若現 。
馬達聲突然弱了下來,船慢慢停下來 。 艄公馬師傅從座位上站起來,彎腰,胳膊伸到水面,回來時手上多了一個礦泉水瓶 。 “有專門的清漂船來回巡邏,遇到了隨手撿起來 。 ”
波浪再次歡騰起來 。 又行約十分鐘,只見一座孤島擋在河道中央,高約五十米,筆直生長,清秀峭拔 。 “此山叫‘一柱擎天’,守護著桃花源門戶,以前頂上還有廟觀,后來水漲起來人上不去了 。 ”馬師傅告訴我們 。
武陵峽全長約3000米,峽谷平均高度1000米以上,為華中地區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峽谷之一。
繞過孤島,前面便是武陵峽入口,抬頭仰望,只看到兩山之間一線陽光直射下來 。 船行水面,耳邊不時傳來水流撞擊山石的聲音,四處尋覓卻不見蹤影 。 艄公笑著說,從這層巒疊嶂的群山中下來的瀑布很多,至于從哪座山上下來,誰也不知道 。
此時河道變窄,可見岸邊淺灘,船只無法通過,我們便舍船上岸 。
穿過一段游步道,峽谷顯得越發狹窄陡峭,古老的河床上,堆積著一塊塊被歲月沖刷的山石,流瀑從高高的山石上一躍而下,化驚濤為細雨云煙,墜入河谷發出巨大的聲響 。
耳邊,嘈雜喧囂;心底,寂靜安然 。 這,也許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所追求的境界吧 。
一闕歲月靜好的田園牧歌
昔日的桃花源人,“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過上了“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田園幸福生活,今日又是一番怎樣的生活畫卷呢?
我們來到了王定喜的家 。
田疇交錯,稻菽飄香 。 油亮的茄子,還有墜滿枝頭的辣椒在陽光下各自芬芳 。 地的盡頭,幾處房舍錯落有致 。
剛進峽口,遠處便傳來犬吠聲,幾道影子箭一般地沖過來 。 近到身前,沒有惡犬的暴躁,只是圍著來回打轉 。 從玉米稈林沖出幾只受驚的小貓、花白相間的小豬,一起向著院子里奔去 。
高空俯瞰峽谷深處的民居。
女主人曾麗平從屋里走出來,安撫了這些受驚的小動物,院子里恢復安靜 。
“以前交通不便,日子艱難 。 ”曾麗平一邊忙著做飯,一邊聊天 。 桃花源峽谷艱險難行,他們不到迫不得已不會外出 。 有時為了購買生活必需品,便翻越屋后的大山走路到堵河下游的官渡鎮蒲溪村,上山五公里,下山五公里,來回得一天工夫 。 盡管生活不易,但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王定喜夫婦從未放棄奮斗,因為他們相信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 “前些年,政府補貼重建了房子,路也修好了,我們還買了船,外出走親戚、買東西再也不用翻后面那座大山了 。 ”
父親王定喜(右)迎接在外當兵休假回家的兒子王友山。
“女兒友平在十堰城區當幼師,兒子友山在部隊上 。 ”提起一雙兒女,曾麗平臉上洋溢著自豪和快樂 。
隨著媒體的宣傳,竹山武陵峽一點一點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前來尋找桃花源原型地的客人絡繹不絕,王定喜便把自家的房屋進行改造,為游客提供吃飯、住宿等服務,每年都有幾萬元的穩定收入 。
“四頭牛和幾十只羊都在山上,隔段時間才回來一次 。 ”站在院子里,曾麗平指著直插云端的山頂,和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可以出欄兩頭牛、兩頭豬、20只羊、70只雞,加上“農家樂”和地里的收入,日子安逸多嘍!”
“那座山好像一個人,還在笑,好看得很 。 ”曾麗平指著房屋背后的筆架山說,很多平常的夜晚,他們就坐在院子里,看山,看星星 。
沐浴星光,擁月而眠,一家人蕩漾在幸福的時光里 。
一個詩與遠方的世外桃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黃花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百姓生活溫飽與精神舒放的理想社會,讓世人為之神往 。
1989年出生的張林是成長于桃花源的新一代“桃花源人” 。 “小時候學《桃花源記》,得知我們生活的地方可能就是詩人筆下的世外桃源,感到很自豪 。 ”大學畢業后,張林進入中國水電十四局工作,后辭職下海,在十堰辦公司承包工程 。
2017年,張林決定回官渡鎮桃園村發展,借助武陵峽風景資源,注冊成立了竹山縣官渡河農業觀光旅游專業合作社,并拿出50%股份供村民認購 。 58戶社員以現金、土地、山場、閑置農宅入股 。 經大家推舉,5名青年分別擔任合作社理事長、理事 。
合作社投資280余萬元,新建了桃花源旅游碼頭,購買了一批竹筏體驗船、畫舫游船、客運觀光船,一批能人相繼返鄉成為合作社骨干,業務范圍逐步擴大到旅游接待、餐飲服務、民俗表演、農產品銷售等領域 。
“采用‘村社合一’的運營模式,每年的經營收入20%上交村集體,30%作為合作社來年的發展基金,還有50%分給我們的社員和股民,社員每年最多能分到五六萬元紅利 。 ”在張林一班人的努力下,桃園村先后榮獲“湖北省特色文化村”“湖北省綠色鄉村”“十堰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等稱號 。
目前,官渡河農業觀光旅游專業合作社日均接待游客近1000人次,月均創收30余萬元,帶動18名群眾就業,年人均增收37500多元 。
峽谷中奔流的瓦滄河。
鄉村如畫,田園如歌,牽動著在外闖蕩的新“桃花源人”的心 。 “文化底蘊和生態環境是武陵峽獨一無二的資源稟賦,怎么樣打好‘桃花源’這張牌,把農家樂做大做強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 ”王友平告訴記者 。
一家家民宿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一個個產業從發芽,成長,到成熟,“綠水青山”在這里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
友鄰和諧、民風淳樸、幸福安康,這其實就是《桃花源記》所描述的生活,如今已經成為了普通老百姓的“幸福夢” 。 (記者 段吉雄 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