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訊(十堰晚報)記者 秦洪濤 報道: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牽動著每一位家長的心。那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才能及時關注到兒童心理變化?該如何做好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相關干預工作?記者采訪了國藥東風茅箭醫院二級心理咨詢師、中級心理治療師唐榮。
心理健康問題呈低齡化
“有的孩子非常聰明,就是存在反叛心理,跟家長對著干,產生厭學甚至不上學;有的孩子抗挫折能力較差,接受不了失敗。”唐榮介紹,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抑郁、焦慮、多動癥、抽動癥、雙相情感障礙是目前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他們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容易出現學習焦慮、厭學、多愁善感、自卑孤獨、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愿與家長、老師溝通,甚至會與家人發生對抗和沖突。
“如果孩子發燒、肚子疼,家長往往會帶孩子去醫院問診,但如果出現情緒焦慮等問題,家長關注的就相對薄弱一些。”唐榮說,家長和老師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保持敏感,要像關注孩子的身體疾病一樣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識別兒童精神障礙,同時也要學會識別心理障礙與正常青春期變化,也要抓住青春期的關鍵時期,做好成長中的心理引導。
盡早發現盡早干預
據唐榮介紹,兒童青少年處于心理健康的快速發展期,包括心理、家庭、學校、社會等內外多重因素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而引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內因主要包括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認知、情緒和行為偏差,比如認知扭曲、情緒不穩定、抗挫能力較差、心理韌性不足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相關環境造成的壓力,比如父母教育方式、自身強加的適應程度等。
“心理健康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診斷治療,可能會影響終身。”唐榮說,早期干預非常關鍵,建議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或異常行為時,學會識別孩子到底是心理障礙還是正常心理發展、青春期變化,必要時應到專業醫院進行檢查。
“有些心理健康行為沒有達到疾病的階段,通過專業人員指導家長、老師給學生心理方面的輔導,很多孩子是可以調整過來的。”唐榮說,如果經過專業人員正確的量化評估,確實已經達到了疾病階段,應盡早開展干預,必要時可能要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
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在呵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方主體當中,離孩子們最近的就是老師和家長。因此,唐榮建議,當孩子出現生活作息改變、情緒明顯波動、話少、生活興趣下降、容易急躁、厭學、人際交往被動或者頭痛、胸悶等多種軀體不適問題時,父母、老師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變化,多聽多看孩子的動態,多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做孩子最忠實的傾聽者、支持者,適當時候提供建議和幫助。
“無論在學校還是家里,我們都要做孩子最忠實的傾聽者、支持者。”唐榮說,在學校,老師及教職員工都要擔負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份責任,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家長們也要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樹立正確的家教觀、育兒觀和成才觀,掌握正確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能。
同時,唐榮表示,不管是醫療機構、學校、家庭、社區,還是其他的社會主體都需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減少對患兒的歧視,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們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環境。